“你是君,我是臣,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岂有含冤的天子?”优秀的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自己的精神世界,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什么样的名人格言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呢?经过综合分析我们为你推荐了司马懿名言,阅读这些句子能够让你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技巧!...

活动范文 > 短句文案 > 导航 > 司马懿名言(摘抄45句)

司马懿名言

2024-04-28

相关推荐

司马懿名言(摘抄45句)。

“你是君,我是臣,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岂有含冤的天子?”优秀的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自己的精神世界,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什么样的名人格言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呢?经过综合分析我们为你推荐了司马懿名言,阅读这些句子能够让你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技巧!

司马懿名言(1--23条)

1、司马懿的这段话,又一次真理了,曹爽虽然通过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宫,欺主年少似乎能只手遮天,但屡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后吗?

2、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3、能开战叫勇气,会收兵叫智慧。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多愁善感的句子

4、本句出自第五篇《势篇》。〔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5、权威就是自由,权威有多大,自由就有多大,有能力发脾气的人,那叫个性,没有能力你就敢发脾气,那叫去死。

6、你再动我一个试试!——《三国杀》

7、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期间,曹爽没少难为司马懿,司马懿为了自保便装病在家,让曹爽自己玩去。司马昭十分愤怒,诘问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要忍受曹爽这个蠢货。司马懿便告诉他的儿子,要学会向愚蠢的人低头。但司马懿低头的时候不是在看地,而是在看他低头相对的人,看那个人的弱点,那个人的愚昧,从而掌握机会。此时的低头为的是以后的昂首。

8、你是君,我是臣,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岂有含冤的天子?

9、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坐在那个位子上的感受,可还是有人,想要坐那个位子,这就是人的野心。

10、本句出自《形篇》。(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个胜兵是指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看来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二者皆有。其意思大致就是‘胜兵’之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败兵’之军队被迫先行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的态势转向防守。修道保法的理解曹操说的还是很正确。先修不可胜之道。而再保法度。从商战、交友、竞技角度看就是要坚守一些不败的原则。锤炼一些实用的礼数和方法。

11、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12、扮猪吃虎,平时不要显摆自己。

13、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最终博弈成功,但是他的经历,并不算一帆风顺。在曹操时期,他备受猜疑,在曹叡、曹芳时期,先有曹休、曹真压他一头,后有曹爽独断专行,他只能保持低调,甚至装病,才能保护自己及家族无损。众所周知,司马懿从来不甘居人下,但是在曹爽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却多年担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一职,后来更是远离朝堂,装病在家。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性格中,有着能忍非常能忍的一面。在曹爽权势最盛的时候,他能够想出装病的“妙计”,并能装的惟妙惟肖,可见他非常会演戏。通过忍耐和演戏,降低了对方的防范心理后,他把握住时机,适时出手将其一举诛灭,可见其处事稳准狠。把司马懿性格中的这些特点加以概括之后,我们不妨用阴柔一词来形容。

14、我以为的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

15、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我过桥比你走路还多,我见鬼比你见人都多。

16、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17、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18、司马懿为三朝元老。他等到年轻的帝王外出祭拜而造反。

19、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20、司马懿的阴柔,不仅表现在内斗中,在御敌之时,他更是运用的恰到好处。当初诸葛亮驻兵五丈原,他奉命迎敌,却一直坚守不出。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打不起消耗战,为了逼他出战,诸葛亮命人为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对他进行羞辱。当今社会,也没有几个男性,能够接受被人称为伪娘,何况是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呢?可是原本应该盛怒的司马懿,却没有愤怒出战,而是收下了这份“大礼”,并向使者询问起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虽然他的询问,并非因为关心诸葛亮,而是为了判断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以便制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但是他面对这等羞辱,却能够面不改色,并不动声色的耗死了诸葛亮,不可谓不阴柔。

21、成功从心开始,真正的成功者,在内心世界里,从一开始就要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相信自己一定成功,即使遇到再多苦难也不失去信心!成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

22、无私是一条捷径,可以让天下英才聚集到他的身边,但天下英才应该聚集到谁的身边?可是朕,已经厌倦了他滴水不漏的无私。

23、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司马懿名言(24--46条)

24、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每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当你感到恐惧和怀疑的时候,就像面对一个小通道。事实上,你可以抬起你的腿跳过它。就是这么简单。在许多困难面前,人们只需要有勇气抬一抬腿。

25、老奸巨猾[lǎojiānjùhuá]

26、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27、人生路上,要懂得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28、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毋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29、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见过的鬼比你见过的人还多。

30、人在这一生中,当顺风顺水时,那就不是一种技能,逆风逆水时,行走时,能以正常的心态,找到出路,不乱,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技能。

31、委屈的人多啦。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江东去,尽是流不尽的英雄血。多少人的委屈在里面,那是多少人的委屈。

32、空城计后司马懿与其子有一段对话而非名言。

33、天机难测,却尽在我掌中。――《三国杀》

34、支点策略(刺猬定律):在复杂的情况下,如果情况不清楚,分析不清楚,最基本、最安全的策略就是执行。

35、我司马懿只此一心,叫做长情,要是不要,你看着办。《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36、学会识人,夸人,用人,让天下英才为你所用。

37、我不期望自己永远顺利,因为那样的人生不精彩。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和夏天,如果没有秋天和冬天,你就不可能拥有春天和夏天。这和表演的体悟很像,当你不知道悲伤有多悲伤的时候,你的快乐,就不会超越你以前所体验的快乐。于是在人生旅程的风景里,我想要体验的,是春、夏、秋、冬。

38、两军交战,打得赢的要攻,打不过的要守,守不住的要逃,逃不了的要降,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就准备死!南京,有逃的机会,有投降的机会,本不至于要大家送死啊!

39、世事关心,要知道顺境不常,人生有起有落。

40、三国演义最后司马懿用了拖字的办法,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方法赢了。

41、这,就是你违抗不了的天命!《三国杀》

42、古人云: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不知尔等可以笼络何人之心?中原人心,尽可笼络。笼络人心,一统天下。

43、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44、这一句出自第十一篇《九地篇》。(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这里,“详”通“徉”,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之事,在于佯顺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一处,就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所谓的打胜仗的巧妙之处。《兵经百篇·顺》中也说:“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最经典的故事当属《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用的就是‘顺详敌意,并敌一向’的招数。

45、司马懿教导其子原话:你等年纪轻轻,一遇挫折便松散懈怠,日后怎成大器,你等可知那司徒王朗七十六岁还任军师出征,此正如曹公所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等要记住,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