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57梯子网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工作中必须熟练处理文档,可以参考一些范文的思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好的范文的整体构思是怎样的呢?...

活动范文 > 试题 > 导航 >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7篇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2024-08-22

相关推荐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7篇。

关于“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57梯子网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工作中必须熟练处理文档,可以参考一些范文的思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好的范文的整体构思是怎样的呢?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1

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两台机器生产同一种零件。第一台0.2小时生产20个零件;第二台每小时生产80个零件。两台机器同时生产196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

3、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1/4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4、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40元,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1/4。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多少元?

5、打一部书稿。第一天打了12页,第二天打了13页。两天共打了这部书稿的一半。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6、一套西服480元,其中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1/3。一条裤子多少元?

7、工地有黄沙85吨,比水泥吨数的1/5多25吨。工地有水泥多少吨?

8、小华收集的邮票比小明多60枚,小明收集的邮票是小华的2倍。小明和小华各收集邮票多少枚?

9、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380米,第二天修420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全长的1/6。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10、一批煤,先用8辆大卡车运,每辆运15吨;剩下的改用5辆小卡车运,每辆小卡车的装载量只有大卡车的1/3,恰好一次运完。这批煤共多少吨?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2

(1)80厘米的 是多少?

(2)小明看一本100页的故事书,看了 ,看了多少页?

说明:分数应用题一般可以简化成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例(2)可简化成“100页的 是多少页”,我把它分为三个量:①一个数(单位“1”);②几分之几(百分之几);③多少。如(1)中的“80厘米”相当于“一个数”(单位“1”);“ ” 相当于“几分之几”;“多少”相当于“多少”。

根据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60的 是多少?列式为:60× =40。我把分数应用于题分成三大类:

2.求“几分之几”

35的几分之几是5 ?

5÷35=

3.求“一个数”

根据分数应用的类型看,我们可以将分数应用题的算法分为两大类: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一个数)中一部分的对应数,求部分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的一部分,是多少和其对应分数,求单位“1”(一个数)或者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中的一部分,求部分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说明:24是 对应数, 是24的对应分数,它们相互存在 。

2.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 , 第二天看了 ,还剩 60页没有看完,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找准单位“1”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可以大体确定解题材的算法(除法或乘法),如已知单位“1”,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已知部分量,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如:(1)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2)小学《数学》十一册第35页例2: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上衣的 ,一件上衣多少元?

①容易找准单位“1”;

②知道求部分量(多少)还是求单位“1”(一个数);

③容易找出对应数(多少)和对应分数(几分之几)。

① 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可简化成:100千克(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少)?

② 小学《数学》 十一册第35页例2。可简化成:“?”元的 是75元。(说明:“?”元指一件上衣多少元)

4.列式解答,检验。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3

1、方方的奶奶带了20元钱去买花鲢鱼。每千克花鲢鱼8 .6元,买了1.9千克,还剩多少钱?

2、同学们做好事。四?1班和四?2班各42人。上期,四?1班一共做了336件好事,四?2班一共做了210件。上期,四?1班比四?2班平均每人多做多少件好事?(用两种方法解答)

3、有一间长8米,宽6米的教室地面贴瓷砖。每块瓷砖是平行四边形,底为4分米,高为 2.5分米。把这间教室地面铺满,所需这样的瓷砖多少块?

4、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配件,原计划每天加工400个,18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加工450个,这样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5、放学后,陈雅莉从学校回家,妈妈同时从家到学校来接她。陈雅莉每分钟走60米,妈妈每分钟走80米,她们4分钟后相遇,陈雅莉的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6、甲乙两港相距1200千米,甲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行60千米。甲船开出30分钟后,乙船从乙港开往甲港每小时行70千米,乙船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7、五(2)班有24名同学去划船,现有限乘3人和限乘2人的两种船可供选择,每条船不能有空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8、两辆汽车运石头,每辆汽车每次运的质量相等,第一辆汽车运了37次,一共运129.5吨,第二辆汽车运了75次。第二辆汽车比第一辆汽车多运多少吨?

9、 小林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2米,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家到学校又按原路返回家一共走了4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

10、南京奥体中心的.占地面积约为89.6公顷,比五台山体育馆占地面积的25倍还多2.1公顷。五台山体育馆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4

1、有一批书,小明9天可装订3/4,小丽20天可装订5/6。小明和小丽两个人合作几天可以装完?

2、有一件工程,甲独做20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1/9,乙独做9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1/10,甲、乙两人合做,需要几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一半?

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2天后已加工总数的1/3,这批零件如果全部由师傅单独加工,需要10天完成,如果全部由徒弟加工需几天完成?

4、一件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2小时完成,丙独做15小时完成。三人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工作的一半的一半?

5、从甲地到乙地,慢车要行15小时,快车要行10小时,慢车从乙地开出5小时后,快车从甲地开出,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6、一件工程,甲乙两人合作8天可以完成;乙丙两人合作6天可以完成;丙丁两人合作12天可以完成。那么甲丁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7、有一批机器零件,甲单独制作需要八又二分之一天,比乙单独制作多用了1/2天,两人合作4天后,剩下210个零件,由甲单独去做,自始至终甲共制作了多少个零件?

8、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环形公路上同一地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现在已知甲走一圈的时间是70分钟,如果在出发后第45分钟甲、乙二人相遇,那么乙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9、一件工程,乙队先独做4天,继而甲、丙两队合作6天,剩下的工程甲队又独做9天才完成。已知乙队完成的是甲队完成的1/3,丙队完成的是乙队完成的2倍。甲、乙、丙三队独做各需几天完成?

10、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单开甲管,1/6小时能注满水池;单开乙管,1/7小时能注满水池。如果甲、乙两管同时开启,多少时间水池还有1/4尚未注水?

11、某村挖一条水渠,若甲乙两个队各单独挖,甲队要12天挖完,乙队要15天挖完。现在甲、乙两队合挖2天后,丙队也来参加,自丙队加入后3天便完工。若丙队单独挖,需几天完工?

12、一个蓄水池装了一根进水管和三根放水速度一样的出水管。单开一根进水管20分钟可注满空池,单开一根出水管,45分钟可以放完满池的水。现有2/3池水,如果四管齐开,多少分钟后池水还剩下2/5?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5

第二单元 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 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1)做第1题。

让学生看看图中的这枝铅笔是几厘米。横线上应该填几,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尺的0刻

度对准铅笔的左端,铅笔的右端对着刻度8,所以铅笔的长是8厘米。

(2)指导学生做第2题。

①量手掌宽。

教师领着学生量。让学生伸出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把尺放在手掌最宽处,尺的0 刻度

对准手掌的左边,看右边对着刻度几,手掌宽就是几厘米。然后把个人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的

横线上。

②量1扎长。

让学生把中指对准尺的0刻度,大拇指使劲张开,张开到最大限度时,看大拇指对着刻度几,

1扎长就是几厘米。把自己的一扎长填在书上的横线上。

2.做练习三的第1~4题。

(1)做第1题。

让学生拿出比较长的那根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用小剪刀剪下来给大家看。

(2)做第2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分别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瓶盒的

高,把量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指名问几个学生是怎样量的。

(3)做第3题。

①量三角形的边长。

让学生先量水平位置的那条边,再量另外两条边,同时,告诉学生无论要量的长度摆放的位置

如何,量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要把要量的长度的左端对准尺的0刻度,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

,就是几厘米,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

②让学生自己量出长方形的边长,并把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的括号里。

(4)做第4题。

让学生把每题的得数写在教科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用手指比划一下1

厘米的长度。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

长度呢?”

2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2页例4~例6,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  新课

由练习三的第6题引入。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

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

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

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这种尺子可以

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

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课间活动。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

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

,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

,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5、7、8题。

1.第5题的第1、2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度,填在教科书上。课

桌的宽可以让学生量自己的课桌。

2.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计算。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等于

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

量起?量到哪里?”

3 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上例7~例8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四的第l~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

一、新课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

段,指出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板书: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判断例7 中的三个图形是不是线段,为什么?并指出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不同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黑板边可以看成线段,它的两端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同样书边、桌子边都

可以看成线段。

(2)让学生看一看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做第1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3.量线段的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线段,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量的方法和前面

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然后开始量线段的长度,边量边讲解: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现在这条线段

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20。这条线段就是20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教科书上例7中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8。

教师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边画边讲解画法:“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厘米

的地方。”

5. 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他们再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二、巩固练习

1.做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指导学生要先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再画。

2. 做练习四的第1~4题。

第4题,让学生先自己完成第(1)题,画出 5厘米长的线段。然后再让学生完成第(2)、(

3)题,画之前要让学生想想要画的是几厘米长的线段。

3.让先做完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师出示图 让学生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条线段,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怎样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怎样画线段,谁能说说线

段有什么特征,怎样量线段的长度?怎样画一条 4厘米长的线段?要从尺的哪儿画起?画到刻

度几厘米的地方?

(指名回答。)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6

1.2014年1月,小刚爸爸的公司净利润是12万元,他打算把其中的30%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利率是5.4%,存款利息按5%的税率纳税,到期后实际可得利息多少元?

考查目的:百分数解决问题,利率、纳税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120000×30%=36000(元) 36000×3×5.4%×95%=5540.4(元)

答:到期后实际可得利息5540.4元。

解析:先计算出存入银行的钱是12万元的30%,即36000元,再按照利息和纳税的知识计算出实际可得利息。

2.某公司有50辆摩托车要出口到其他国家,每辆摩托车售价为12000元,按规定要缴纳10%的关税,为鼓励出口,海关实际按应征税额的八折征税,这批摩托车实际交税多少元?

考查目的:纳税、折扣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12000×50×10%×80%=48000(元)

答:这批摩托车实际交税48000元。

解析:理解题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题中综合了纳税和折扣的知识,只要先求出按规定应征的税额,进而求出应征税额的80%,即得实际缴纳的税款。

3.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部分):

根据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当月工资-2000元。某公司一职员的月工资为3500元,那么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该职员实得月工资是多少元?

考查目的:结合实际解决纳税问题。

答案:500×5%+1000×10%=125(元) 3500-125=3375(元)

答: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5元,该职员实得月工资是3375元。

解析:由题意可得,先从3500元工资中减去2000元,然后把应纳税所得额分成两个部分,按两种税率纳税。分析讲解中,可引导学生将3500元分成2000元、500元、1000元三个部分,这样的方法既能清晰地理解题意,又能简化计算的过程。

4.某居民小区的房价原来每平方米5000元,现在上涨了20%,求:

(1)现在房子的售价是每平方米多少元?

(2)买房还需缴纳1.5%的契税,该小区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现价买,应纳税多少元?

(3)如果全款用现金购买,可以享受九五折的优惠,优惠后实际购买这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共付房款多少元?(不计契税)

考查目的:百分数解决问题,利用纳税和折扣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5000×(1+20%)=6000(元)

答:现在售价每平方米6000元。

(2)6000×120×1.5%=10800(元)

答:这套房子按现价买应纳税10800元。

(3)6000×120×95%=684000(元)

答:实际购买这套房子共付房款684000元。

解析:(1)利用“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计算;(2)根据“应纳税额×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契税;(3)用房子的成交价乘以折扣计算出实际支付的房款。

5.水果店进了某种水果1000千克,进价为7元/千克,售价为11元/千克,售出一半后,为了尽快售完,准备打折出售,如果要使这批水果能赚到3450元,那么余下的水果应按原售价打几折出售?

考查目的:利用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3450-500×4)÷500=2.9(元) (7+2.9)÷11=90%

答:余下的水果应按原售价打九折出售。

解析:由题意可得,先卖出的一半每千克赚4元,共赚了2000元;剩下的一半共需赚到3450-2000=1450(元),则每千克售价应比进价高1450÷500=2.9(元);根据折扣的意义计算可得(7+2.9)÷11=90%,即应按原售价打九折出售。

最新数学中的应用题 篇7

数学应用题教学一一、通过审题找准数量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清题意,就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会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疑问、错误或答非所问等情况。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逐字逐句默读题干,同时最好用笔画出题干中的主要信息。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已知解题条件,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醒学生看清题干中的问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二、在做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运算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主要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而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应用题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说出解答这些应用题的思路,暂不要求具体的求解运算,以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三、辅助解题手段的巧妙运用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应用题的题干较为复杂、较难理解。针对这类应用题,可通过辅助解题手段解答。例3:小明和小刚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小明每小时走15千米,小刚每小时走13千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问两地的距离是多少?解析:“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小明速度较快,小刚速度较慢,小明过了中点3千米,小刚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小明比小刚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这道应用题比较复杂,单从语言上理解较难找准数量关系,更谈不上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辅助手段来解题。例如这道应用题很适合采用画图法解决。这样,题意一目了然,问题迎刃而解。画图法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教授一些辅助解题的方法。例如画图法、“数形结合”法和做辅助线法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数学应用题教学二一、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低年级简单应用题多以半图半文类型为主,是由图到文过渡的承接点,培养学生此类型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就是看说结合。“看”就是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观察中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所以教师让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对观察的方向要指向清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价值的信息上,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观察图片的时候要与文字结合起来,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过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的内容,这也是半图半文应用题常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确保理解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说”就是引导学生口述应用题,大声的读题,整体把握题意,在图文结合型的简单应用题中观察并口述是审题的关键,通过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这里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1.转化视角,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我们要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不应仅限于书本,还要从学生的周围现实中收集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也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现实,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问题,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题教学三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把例题具体化,简单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直接把教材中的例题照搬在黑板上教学,或者干脆不动,直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例题,几乎都不是思考直接“答案”摆在你面前了,最多让你算出结果,写出答案而已。这样,往往就出现“不劳而获”、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等现象,学得不牢固,不扎实。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讲应用题例题时,应该从练习中找出类似的题来做为例题教学,或者是自编的题做为例题教学。然后,把例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如教学相应时,叫两位学生上来表演,两个人面对面,从规定地点(甲乙)同时向同一个地点向对走来,直到相遇,并强调“同时”、“相遇”等关键术语。由于两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不同,所以各自所走的路程不同。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接着提出问题:“甲乙间的距离(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很明显地知道,甲乙的路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甲所走的路程,另一部分是乙所走的路,这样,就把比较抽象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同时达到了教学目的,使教学最优化。把握应用题中的关键术语词,如:“比、是、占、相当于,增长、减少、单位、几分之几”等,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先出示一道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练习,然后,把“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同点(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都是分数)反而推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于是,在此基础上再把“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分析过程中突出了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确定谁和谁比,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就知识,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好处。